肖邦谐谑曲论文范文

肖邦谐谑曲论文范文

问:肖邦No.2谐谑曲简介
  1. 答:肖邦《钢琴谐谑曲(No.2 降b小调)》作于1837年,这是4首中最著名者,献给费斯登西斯丁伯爵之女。由急板半音量柔声的第一主题第一乐句开始,亮举封·隆兹认为这是质问。然后是轻快与优美,然后“沉迷于思念、诧异与憧憬”,终结部有力而又热情。 
    《钢琴谐谑曲(No.2 降b小调)》是音乐形象对比鲜明结构庞大的一种单乐章的钢琴独奏曲,把这种从属于其他体裁的形式发展成独立的乐曲形式。此谐谑曲不同于以往的谐谑曲体裁,不再限于嬉戏、玩闹而是隐含了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内容。
    谐谑曲本意味着戏谑,但肖邦这作品中却并无突出的戏谑,反而多忧郁和对个人的反抗,是包含着对自身的嘲笑与挖苦。
    扩展资料
    1、《肖邦谐谑曲No.1》
    作于1831年,献给亚布烈希特。第一主题是暴风雨般的狂烈,第二乐章注明慢板处,有怪异的和弦。尼克斯这样解说这一曲:“这不是失望的叫声吗(指开始两个大胆的不协和弦)?接着是被环境所幽禁的灵魂,想冲破它,却遭到失败绝望。最后疲惫不堪,陷入田园的美丽梦想。但元气再恢复时,意味着斗争还要开始亩键清”。
    2、《肖邦谐谑曲No.3》
    第三号,升c小调,Op.39,作于1839年,献给阿道夫·古德曼。以有魄力的急板开头,尼克斯说是“显著的心情浮动”,第一主题具少有的热情,第二主题有圣咏合唱的风格。
    3、《肖邦谐谑曲No.4》
    第四号,E大调,Op.54,作于1842年,献给珍妮·德·卡拉曼 。这首作品作于肖邦晚年,时肖邦身体情况极坏,作品却奔放而充满喜悦,主部主迅前题是律动的,充满光辉。这首第四号演奏的时间最长。
  2. 答:肖邦No.2谐谑曲是萧邦滚丛四首谐谑曲中最著名的一首。也是唯一具有谐谑性质大伍樱的谐谑曲。这部作品,无论是在曲式的结构安排上,还是在创作技术手段上,以及作品所融入的思想意识等方面都为后世树立了榜样。
    肖邦No.2谐谑曲该作品于1837年撰写和出版,专门献给伯爵夫人。罗伯特·舒曼(Robert Schumann)将此杰作与拜伦诗作了比较,“充满了温柔、大胆、爱与蔑视”。谐谑曲的引子,是两个不协和弦,好象一声悲橘迹壮激昂的仰天长啸。第一部分用一个向上冲击的音调作为主题核心。
    扩展资料
    谐谑曲其主要特点是速度轻快,节奏活跃而明确,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,带有舞曲性与戏剧性的特征。它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现,以取代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。“谐谑”是指用音乐来表现诙谐,幽默的情趣。
    从肖邦开始,谐谑曲被用作独立的器乐曲。肖邦所作四首谐谑曲也象贝多芬的作品一样富于戏剧性,而且类似一种浪漫主义的音诗。肖邦的b小调谐德曲作于1831到1832年间,是在1830年到1881年波兰起义的影响下写作的。
  3. 答:第二号,降b小调,Op.31,作于1837年,这是4首中最著名者,献给费斯登西斯丁伯爵之女。由急板半音量柔声的第一主题第一乐句开始,封·隆兹认为这是质问。然后是轻快与优美,然后“沉迷于思念、诧异与憧憬”,终结哪姿部有力而又热情。
    此曲写于1837年,已经是完全成熟的创作时期。曲式结构的骨架是奏鸣曲式,有相当自由的处理。乐曲的第一主题一出场,就象有股魔力把我们吸引住,急快板:声音很弱,三连音敏捷而又不安地向上扬起,好象提出“问题”期待着回答。沉默片刻,突然迸发出坚毅的回答,有如对不安问题的藐视。第一主题就在这问答之间发展着。经过一段华丽但仍带有不安影子的音流的过渡,引导出第一主题。这是肖邦那魅力非凡、最令人迷醉的抒情主题之一,在左手分解和李困绝弦美丽音浪的衬托下,右手愉快地高唱出来:这歌声经转调,升上更高的蓝天,那里是万里晴空,再也看不到一丝不安的影子,这是对“不安问题”真正的回答,那就是对幸福的憧憬。两个主题都经过反复之后,进入中间部分。中间部分开始柔和、宁静,好象阳光和煦。接着,传来有民间牧笛风的曲调:音乐仍旧在安祥的情调中,直到中间部分的另一个主题:由一问一答组成的“二重唱”,出现了不安情绪的轻微骚动,这两个对话的曲调是:这个“二重唱”在再现时,变成了情绪激动的辩论。中间部分的第二主题是一片快速华彩性乐段,如同彩虹一样美丽的音流欢快地上下驰聘,彻底清扫了不安情绪的骚动,展现出一片光明。中间部分的三个主题都经过了尺侍重复后,乐曲再现开始的第一、第二主题。最后结束在光辉的D大调上,表现了肖邦对美好未来的乐观精神。
  4. 答:第冲辩乱二谐谑曲是萧邦四首谐谑曲中最著名的一首。也是唯一具有谐谑性质的谐谑曲。这部作品,无论是在曲式的结构安排上,还是在创作技术手段上,以及作品所灶档融入的思想意识等方面都,为后世树立了榜样。
    第二号,降b小调,作于1837年,这是4首中最著名散档者,献给费斯登西斯丁伯爵之女。由急板半音量柔声的第一主题第一乐句开始,封·隆兹认为这是质问。然后是轻快与优美,然后“沉迷于思念、诧异与憧憬”,终结部有力而又热情。
    扩展资料
    弗雷德里克·弗朗索瓦·肖邦(法语: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,1810年2月22日-1849年10月17日),原名弗里德里克·弗朗齐歇克·肖邦(波兰文: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,
    肖邦父亲是法国人,母亲是波兰人,真实出生日期为1810年2月22日下午6点左右,其母亲以3月1日作为肖邦出生,3月1日亦成为官方承认出生日期。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,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,8岁登台演出,不满20岁已出名。
    二十七首钢琴练习曲包括《离别》、《革命》,四部谐谑曲、三部钢琴奏鸣曲,至少三十二首多夜曲,五十九首马祖卡,两首钢琴协奏曲,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。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,被誉为“钢琴诗人”。
  5. 答:肖稿孙邦的【b小调谐谑曲】(1831)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。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锋敬此的思念交织银迅在一起,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。
问:如何评价肖邦的《谐谑曲op.20》?
  1. 答:对主题的反复、变形,这本来就是古典音乐的基本手法吧。话说此技的宗主该是贝圣啊~也从没谁说他的曲子重复、亢余呢。而且肖邦这个曲子里对主题的各仿谈种加花、变形、声部拍没对比,及这种变化内部的逻辑性和感情的推进,也不会给人乏味的感觉。肖邦是个古典功底非常深厚的作曲家(the greatest master of counterpoint since Morzart),他的曲子内在严谨,少有“随手作”。 说来,我自己听这首的时候,整个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乐袭大纳势和情绪的推进里去了,也注意不到会不会重复、会不会乏味。 
    版本的话…能带着我的注意力和情绪飞全程的就是好演奏。
  2. 答:谐谑曲的体裁和肖邦习惯的大型曲子的长度,注定了要多次重复一个主题。简单三段式没法写这么长,而且肖邦向含锋答来喜欢在同一主题的多次反复中加上不同的花,用各种你怎么都想不到的调外音、奇葩和弦等等来制造不稳定。  
    正由于这种重复的存在,你才能强烈的感受到第二主题结尾像第一主题的再现过渡时,那两个可怕的和弦。  
    当你习惯了悲情,突然把你带入梦境,当你习惯了梦境,再无情的击碎你的梦。  
    在肖邦的大型作品中,第一谐谑曲未必是最棒的。但它一定是最无情的那个,比第四叙事曲无情多了。  同样是打碎梦境,第一谐谑曲更直接,对比更强烈,情感中更基槐多的是愤怒。这时的梦境,自己都以为是真的了。 
    第四叙事曲,那是从头到位的冷。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寒冷。心早就死了,只是怀念。这时的梦境,早就知道是假谈慧的了。
    肖邦的作品有个特点,速度自由,表现自由,演奏家们常常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很多创造,一些大师级人物台上忘谱了还能自由创作,最后接的天衣无缝。 不熟悉谱子根本记不得那么疯狂的跑动都是什么玩意儿,调内的#G和调外的G,在踩着踏板的高速运动中演奏者自己都未必知道弹错了音,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音乐整体表现力上。 所以,不要纠结版本,不要纠结错音。重要的是,情感表达到位没有。  
    具体到第一谐谑曲,那两个关键的不稳定和弦是否恰到好处,第二主题回第一主题的迷你过门是否对比足够强烈并且毫无PS痕迹(误),第一主题的情绪,第二主题的情绪,结尾处的张力。等等。
  3. 答:评介一首曲子最好的办法不是靠文字 听觉艺术到文字描述,不丢包才怪 
     1.所以建议你还是多听,跟着感觉走
    2.于是就只有两个点烂拍陪:喜欢和不喜欢 
    3.除非你不幸的是乐评家,才要细分展开自己的感觉
    4.那简直不是人干的
    不支持弦歌的说法,反复的特色是因为是谐谑曲而不是因为是贺轮古典音乐,即使谐谑曲来饥蠢自贝多芬,也不是说不是所有古典音乐都是这样吧。
    况且ABA三部曲式,也就那样吧,某个不和谐动机重复了五六次,评价归结到历史原因上了,什么突然的打断,什么动荡不安,只能见仁见智咯。
问:肖邦谐谑曲第三首的创作背景及讲解~!!!急求。谢谢~!
  1. 答:第三号,升c小调,Op.39,作于1839年,献给阿道夫·古德曼。以有魄力的圆哪急板开头,尼此慧克森腔答斯说是“显著的心情浮动”,第一主题具少有的热情,第二主题有圣咏合唱的风格。
肖邦谐谑曲论文范文
下载Doc文档

猜你喜欢